大多數人認識余秀華,應該是從她那首曾經紅過一時的詩歌《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》開始。
2015年,余秀華闖進了大家的視野。
余秀華,湖北鍾祥僻村一個普通的農婦,自小患有腦癱,生活得艱難困苦,遭受著貧病交加,拳拳暴力的苦難,但就這樣一位農婦,卻有著極強的詩歌認知。
余秀華是一個草根詩人,她對於詩歌的理解相對來說比較純粹,她的詩歌,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「鄉土」。她的一字一句,都是生活,透露著泥土氣與稗子香。
就比如下面這首《青草的聲音》(節選):
我手上的傷口也在慢慢癒合
一籃草割滿,坐下來休息
秋草還是比我高出來許多
偶爾想起沒有寫完的詩歌
知道自己還有不可擺脫的矯情
但是藍天白雲下我曾經那樣愛過
山山水水間我曾經那樣愛過
而青草年復一年
把人間覆蓋得蒼翠而低矮
余秀華的身世是值得同情的。她自小患有腦癱,深愛的人時不時給予她肉體上的暴力折磨,病痛,困苦與掙扎,在她的詩集里化成了一句句凄美得真實的詩句:
我應該是在紅塵受夠了疼痛才敢一刀一刀把它們還給大地 輕風和黃昏
余秀華19歲就步入了婚姻。當時比她大12歲的尹世平願意入贅到她家。余秀華在接受後來的採訪中,回憶當初,她千方百計地,找不出一絲喜歡尹世平的地方。
但是在別人看來,就她自身的身體條件與家庭條件,不配擁有挑三揀四的資格。於是,兩個人就莫名其妙結合在一起過日子。他們互相不懂彼此。尹世平看不慣余秀華天天閑下來就在那寫詩,余秀華也無法過沒有詩歌的日子。
在她跌倒的時候,在她跌跌撞撞回到家的時候,尹世平嘲笑、責罵她,在她午夜生病的時候,他煩得把她踢下床。
我總是在最深的夜裡,把愛,把疼都壓下去粗糙地活著:偶爾耍潑 ,偶爾罵人
和尹世平相處了20年。爭吵,謾罵,屈就與絕不低頭,構成了這二十年。但她卻覺得,尹世平其實不壞。離婚後給他錢,蓋了新房,盡了最後一絲情分。她說:
婚姻中我和他都是暴君,都殘忍。
這段經歷,這些苦難。沒有人是無辜的。你有你的想法,他有他的立場。也許這世間就是這樣,一開始就是錯的,後來也許就註定了是好不了的。人性存在我們每一個人中,誰的日子不是一地雞毛。
余秀華從未有過抱怨。她筆下展露的,是一個活在中國農村裡的活生生的農民,卻又是一個筆觸尖銳,直抵生活的詩人。她的身體就像河流一樣,慢慢消磨掉生理心理所承受之重,再把這一切平淡地講述出來,形成一首又一首的「我以疼痛取悅這個人世」。
余秀華的詩歌築構在她自己的生活上。
她筆下的自然萬物,似乎都她安放了自己的靈魂。農民,殘疾人,詩人,三種標籤幾乎是牢牢貼在她的身上。作為一個熱愛詩歌的草根詩人,余秀華卻說:「我希望我寫出的詩歌只是余秀華的,而不是腦癱者余秀華,或者農民余秀華的。」
余秀華的人間「搖搖晃晃」,而我們每一個人,誰又不是在這搖搖晃晃的人間踽踽獨行呢?微信公眾號:讀書寫字的
詩人余秀華:婚姻中我和他都是暴君,都殘忍
大多數人認識余秀華,應該是從她那首曾經紅過一時的詩歌《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》開始。
2015年,余秀華闖進了大家的視野。
余秀華,湖北鍾祥僻村一個普通的農婦,自小患有腦癱,生活得艱難困苦,遭受著貧病交加,拳拳暴力的苦難,但就這樣一位農婦,卻有著極強的詩歌認知。
余秀華是一個草根詩人,她對於詩歌的理解相對來說比較純粹,她的詩歌,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「鄉土」。她的一字一句,都是生活,透露著泥土氣與稗子香。
就比如下面這首《青草的聲音》(節選):
我手上的傷口也在慢慢癒合
一籃草割滿,坐下來休息
秋草還是比我高出來許多
偶爾想起沒有寫完的詩歌
知道自己還有不可擺脫的矯情
但是藍天白雲下我曾經那樣愛過
山山水水間我曾經那樣愛過
而青草年復一年
把人間覆蓋得蒼翠而低矮
余秀華的身世是值得同情的。她自小患有腦癱,深愛的人時不時給予她肉體上的暴力折磨,病痛,困苦與掙扎,在她的詩集里化成了一句句凄美得真實的詩句:
我應該是在紅塵受夠了疼痛才敢一刀一刀把它們還給大地 輕風和黃昏
余秀華19歲就步入了婚姻。當時比她大12歲的尹世平願意入贅到她家。余秀華在接受後來的採訪中,回憶當初,她千方百計地,找不出一絲喜歡尹世平的地方。
但是在別人看來,就她自身的身體條件與家庭條件,不配擁有挑三揀四的資格。於是,兩個人就莫名其妙結合在一起過日子。他們互相不懂彼此。尹世平看不慣余秀華天天閑下來就在那寫詩,余秀華也無法過沒有詩歌的日子。
在她跌倒的時候,在她跌跌撞撞回到家的時候,尹世平嘲笑、責罵她,在她午夜生病的時候,他煩得把她踢下床。
我總是在最深的夜裡,把愛,把疼都壓下去粗糙地活著:偶爾耍潑 ,偶爾罵人
和尹世平相處了20年。爭吵,謾罵,屈就與絕不低頭,構成了這二十年。但她卻覺得,尹世平其實不壞。離婚後給他錢,蓋了新房,盡了最後一絲情分。她說:
婚姻中我和他都是暴君,都殘忍。
這段經歷,這些苦難。沒有人是無辜的。你有你的想法,他有他的立場。也許這世間就是這樣,一開始就是錯的,後來也許就註定了是好不了的。人性存在我們每一個人中,誰的日子不是一地雞毛。
余秀華從未有過抱怨。她筆下展露的,是一個活在中國農村裡的活生生的農民,卻又是一個筆觸尖銳,直抵生活的詩人。她的身體就像河流一樣,慢慢消磨掉生理心理所承受之重,再把這一切平淡地講述出來,形成一首又一首的「我以疼痛取悅這個人世」。
余秀華的詩歌築構在她自己的生活上。
她筆下的自然萬物,似乎都她安放了自己的靈魂。農民,殘疾人,詩人,三種標籤幾乎是牢牢貼在她的身上。作為一個熱愛詩歌的草根詩人,余秀華卻說:「我希望我寫出的詩歌只是余秀華的,而不是腦癱者余秀華,或者農民余秀華的。」
余秀華的人間「搖搖晃晃」,而我們每一個人,誰又不是在這搖搖晃晃的人間踽踽獨行呢?
微信公眾號:讀書寫字的